发布日期:2025-01-11 12:01 点击次数:113
当地时间12月21日,美军给全世界人民表演了一个价值上亿美元的狠活:在红海地区执行任务的导弹巡洋舰“葛底斯堡”号,在拦截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时,意外击落了一架来自“杜鲁门”号航空母舰的F/A-18F舰载机!
这也是F/A-18“大黄蜂”系列战斗机服役40多年来,第一次在实战中被击落。
看到这个消息,很多网友可能都觉得很离谱:这都2024年了,军事科技这么发达,军用飞机不都应该装了敌我识别系统吗?美国军舰怎么还会打中美国飞机呢?会不会是胡塞武装给打下来的,美国不愿意承认?
今天,军武菌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。
展开剩余90%首先,很多军迷都知道,现代的军用飞行器,甚至一些军用车辆都搭载有敌我识别系统(IFF),能够帮助友军辨认识别敌我,防止战场上发生误伤。但这套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,实际效果如何,却很少有人了解。
实际上,和很多人印象中不同的是,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,一些国家就开始着手研制适用于飞行器的敌我识别系统了。
▲机徽中间拉出来这条线就是敌我识别天线
虽然在军迷眼里,不同型号的飞机外观可能是天差地别的,但在一般士兵眼里,飞机的长相很可能都差不多,特别是用肉眼辨认几百上千米外一个快速飞行的黑点,实在是有一定的难度。因此在二战时期,出现了大量因敌我识别困难造成的误击事件。
在雷达技术投入使用后,英国率先开始研制一种利用雷达波辨认敌我的技术,这就是最早的IFF装置。到了二战中后期,英军和美军开始在自己的飞机上安装Mark III敌我识别装置,接收到特定雷达信号时,这一装置会向雷达方向发回一组对应的信号,证明自己的友军身份。
▲P-51“野马”战斗机的敌我识别模块面板
直到今天,现代的敌我识别系统也依旧是遵循这个原理来工作的。只不过,为了防止敌我识别装置被敌人破解,从而伪装成友军,这一系统传输的往往是加密信号,也就是“对暗号”。
▲“超级大黄蜂”F/A18的敌我识别天线
举个例子:一艘军舰的雷达发现了一架飞机,用雷达照射目标的同时,敌我识别装置就会发射一组加密信号。飞机的敌我识别装置接收到这一信号后,会先进行解密,如果信号对得上,就会发回另一组加密信号。雷达收到这组信号后再次解密,如果也能对得上号,就会认为这架飞机是友军。
▲“超级大黄蜂”搭载的APX-111敌我识别模块
但问题是,飞机上的敌我识别装置并不是24小时开启的,而是手动控制开关,需要专门设置代码的。如果飞行员忘记打开IFF、识别码设置错误,甚至飞机在战斗中受损、IFF没有收到信号、IFF发生故障,都会导致雷达无法识别出自己的友军身份。他说“天王盖地虎”,你回个“一百八一杯”,或者干脆不应答,不打你打谁?
▲美军地勤测试IFF工作状态
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,美军的“爱国者”导弹多次因为IFF识别问题,锁定甚至击落了多架友军战机。就在今年2月份,德国海军一艘护卫舰发现锁定了一架无人机,发射2枚“标准-2”导弹准备将其击落。但导弹打出去后才发现,这是一架没有开启IFF装置的美军MQ-9无人机!“幸运”的是,这两发导弹根本没打中目标,而是掉进了海里。
而且,无论是雷达扫描、信号传输、密文解密,都是需要时间的。有些情况下,IFF需要几秒甚至十几秒才能判断出目标的身份。如果对面是敌军战机或导弹,甚至可能还没判断出结果,就已经炸到自己身上了!
最后,即使被IFF判断为友军,也不代表这个目标就无法被锁定和射击,而是只会提供一个标记。不然如果有人驾机叛逃,岂不是畅通无阻了?
▲伊朗航空665号班机
事实上,通过这一系统判断敌我,失误率是相当高的。1988年7月3日,美国海军“文森尼斯”号导弹巡洋舰就因为IFF误判,将伊朗航空655号班机错误识别为伊朗空军的F-14战斗机,并发射导弹将其击落,造成了290人死亡的惨剧。在俄乌冲突期间,俄军和乌军也都发生了大量地面防空武器击落友军战机的事件,甚至包括A-50预警机和F-16战斗机这种重要装备。
显然,在瞬息万变,环境极端复杂的战场上,IFF装置并不是一种绝对可靠的敌我识别系统。
当然,除了专用的IFF装置以外,现代军队也有其他方式来判断目标的身份。对于美军来说,最重要的莫过于数据链。
数据链的概念往往很抽象,听起来云里雾里,但简单来说,军用数据链就相当于是所有武器平台的“互联网”,不论是飞机、坦克还是战舰,都能够通过“上网”互通信息。这套系统并不仅仅能够提高军队作战时的信息化水平,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——增强敌我识别能力。
本月早些时候,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透露,史上最强大的Mate将在本月发布。彼时,不少人认为余承东口中“史上最强大的Mate”是华为Mate 70系列。而根据华为新机发布节奏,华为Mate 70系列大概率会和华为Mate X6折叠屏手机一同问世。
▲数据链同时拥有敌我识别能力
前面我们提到过,IFF系统的反应速度比较慢,而且不甚可靠。但接入数据链后,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由于军用数据链的算法和密钥都是高度保密,定期更换的,被敌人入侵的概率很低,因此只要能接入数据链的目标,都会被自动识别为友军,目前美军广泛使用的Link-16数据链就具备有这样的功能。
不过,数据链也不是完全可靠的。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,美军使用的Link-16数据链就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,经常把一个目标识别成好几个目标,将相同的编号分配给不同的飞机等等,极大干扰了识别指挥的效率。而且,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被曝光,经过了多年的改进,但却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另外,为了尽可能降低误击的概率,防空导弹武器在执行任务时一般会划出一片“危险区”,友军的飞机等目标没有极特殊的情况,一般是不会进入这一区域的。特别是在多国联合作战中,往往会有多个国家不同型号的飞机协同作战,这也是避免误击事件最简单有效的手段。
想要识别目标的身份,还有一个好办法——如果雷达的性能足够先进,其实是能够通过目标的雷达信号特征,精准识别目标型号的。按理说,这套系统或许识别不出敌军的新型武器,辨认出自家的飞机恐怕还是十拿九稳的。只要敌军没有装备和友军相同的战斗机,基本就不可能认错。
从这一点上来看,也门胡塞武装根本就没有战斗机,理论上来讲,美军也就不可能认错……吧?
问题在于,“提康德罗加”级导弹巡洋舰和上面搭载的SPY-1雷达,实在是过于老旧了。
作为一种上世纪70年代设计建造的军舰,“提康德罗加”级导弹巡洋舰搭载的SPY-1相控阵雷达虽然在当时看来近乎于外星科技,但放在今天来看,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了。虽然具备一定基础的ISAR成像和多普勒特征分析能力,能够通过雷达信号对来袭目标的外形进行判断,但分辨率不高,而且同时应对多个目标时效率也会大大下降。
▲SPY-1相控阵雷达
根据公开信息,事故发生时,整个航母战斗群都在组织进行防空作战,拦截胡塞武装发射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。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作为舰队防空的指挥舰,无疑需要跟踪处理附近空域几乎所有空中目标,判断哪些目标存在威胁,哪些目标是民航飞机,哪些目标是友军。
虽然“葛底斯堡”号导弹巡洋舰刚刚进行了耗资上亿美元的现代化改造,但这艘军舰的舰龄超过30年,而且长期缺乏维护保养,用不了几年就要退役了。舰上的水兵缺乏长期部署经历和实战经验,对于新装备、新系统的操作恐怕也还在磨合期,加上性能明显老旧不堪用的雷达设备,面对导弹袭击时难免会陷入混乱。
▲“葛底斯堡”号导弹巡洋舰
而在这种混乱之中,将一架敌我识别信息不明,具备一定隐身设计,雷达反射面积和巡航导弹差不多,而且飞向航母战斗群,甚至可能飞入防空导弹警戒区的“超级大黄蜂”当成是胡塞武装发射的反舰导弹,发射“标准”导弹痛击友军,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。
最后,国内一些媒体表示,胡塞武装发言人声称这架“超级大黄蜂”是胡塞武装打下来的,这是完全的误传。事实上,胡塞武装公布的信息很明白:这架飞机是美军军舰在拦截导弹时击落的,根本没有说过是自己的“战果”。
总之,虽然这起误击事故的情况还缺乏详细信息,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:美国海军管理混乱、装备老旧、指挥协调不畅、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缺陷,已经积重难返,逐渐结出恶果了。
就连对付一个小小的胡塞武装强大的股票配资,几颗巡航导弹和几架无人机,都会出现这种事故,那要是对付高超音速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饱和打击……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