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4-04 22:04 点击次数:201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张琼斯)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,国家多次强调“扩大内需”,鼓励消费信贷发展,促进经济增长网上证劵融资渠道,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实施。
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,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,不宜在利率上过度“内卷”。个人也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。当前,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经不低,消费金融也要依赖于真实的消费需求,未来从根本上要发挥政策合力提振消费。
我国消费贷量增、面扩
当前,我国消费贷规模处于较高水平。截至2024年末,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,这一数值已超过美国的1.9万亿美元规模。
权威专家表示,美国经济结构中居民消费比重远高于我国,而且融资模式更为多元化,不完全依赖贷款。相对而言,我国消费贷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较强。
我国消费贷覆盖面也明显提升。近年来,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,除传统银行信用卡和各类消费贷以外,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、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,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也很普及。
市场研究机构估计,我国汽车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,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在国际上也处于靠前水平。
与此同时,消费贷价格持续下降。“近年来,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,我国贷款利率已有明显下降,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下行。今年以来,降幅更为明显,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即便从国际比较看,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,美国目前消费贷款利率达到了12%左右,远高于我国。
理性发展消费金融不宜在利率上过度“内卷”
今年以来,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,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。除创新消费贷产品外,对消费贷提高额度、延长期限的银行也有所增多,有银行消费贷利率降得比企业贷款、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低。
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,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,不宜在利率上过度“内卷”。银行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,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杆水平,金融支持消费才能持续发展,取得更多实效。
“银行要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。当前,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,银行消费贷定价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,兼顾金融支持消费和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,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,甚至“以贷养贷”,前几年就出现过消费贷违规流向楼市、股市等现象,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。
个人也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、适度借贷。权威专家表示,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,贷款最终是要偿还的。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、居民就业压力较大、收入预期不稳,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大体相当,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。但如果居民家庭收入不能跟上,过度加杠杆消费,既是对未来消费需求的透支,也会增大家庭财务负担,还可能衍生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等问题,最终是不可持续的。
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要提振消费内需
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是长期系统性工程,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共同推进。“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需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,支持增加高端消费供给。”权威专家表示。
消费金融要依赖真实的消费需求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发展消费金融必须依托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。当前有效消费需求偏弱,需要发挥宏观政策合力,稳住居民就业和收入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让居民能消费、敢消费、愿消费,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,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,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。
银行消费贷产品也要注重拓展增量客户。权威专家表示,目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,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、抢份额,实质上还是在切分现有的“蛋糕”。下一步,需要努力把“蛋糕”做大,通过细分市场、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、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,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。
“金融支持消费也要从供给端发力。”权威专家表示,当前,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,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变化,金融支持促消费也要在供给端适度发力,积极支持线上消费、养老消费、绿色消费、智能消费、服务消费领域发展网上证劵融资渠道,创造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和配套的消费金融产品。